DB6106∕T218-2024 旱作谷子良种繁育技术规程(延安市)
ID: |
8CCB0E7CD44E4F5FB2489588BCF2B651 |
文件大小(MB): |
0.47 |
页数: |
8 |
文件格式: |
|
日期: |
2024/9/3 |
购买: |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延安市地方标准,DB6106/T 218-2024,旱作谷子良种繁育技术规程,2024-06-07发布 2024-07-07实施,延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DB6106,ICS 65.020.01,CCS B22,DB6106/T 218-2024,Ⅰ,目 次,前 言 Ⅱ,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生产基地环境条件 .2,5 种子生产 2,5.1 育种家种子生产 .2,5.2 原种生产 .2,5.3 原种生产 .2,5.4 良种生产 .2,6 种子处理 2,7 播种及施肥 .2,8 田间管理 3,8.1 间定苗及追肥 3,8.2 去杂去劣 .3,8.3 病虫害防控 3,8.4 观察记载 .3,9 收获、检验、贮藏 .3,9.1 收获 3,9.2 检验 3,9.3 贮藏 3,附 录A(资料性附录)旱作谷子良种繁育主要病虫害防治表 4,DB6106/T 218-2024,Ⅱ,前 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标准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发布机构不承担相关责任,本标准由延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提出,延安市农业农村局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延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延安市种子管理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韩芳、袁宏安、苏乐平、郭玮、王延利、牛宏伟、周雪、李星星、贾润成、拓,云,本标准由延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负责解释,本标准首次发布,联系信息如下:,单位:延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联系人:韩芳,电话:0911-8891679,地址:延安市宝塔区光华路2号,邮编:716000,DB6106/T 218-2024,1,旱作谷子良种繁育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旱作谷子良种繁育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基地环境条件、种子生产技术、种子处理、田,间管理要点和收获检验贮藏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延安市旱作谷子良种繁育,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1 部分:禾谷类,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T 8321.9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九),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NY/T 2425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谷子,HJ 332 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育种家种子,由育种者直接生产和保存的原始种子,具有该品种的典型性状,遗传稳定,纯度100%,净度99%,以上,发芽率90%以上,含水量12%以内,3.2 原原种,用育种家种子进行繁殖,具有该品种的典型性,遗传稳定,纯度100%,净度99%以上,发芽率,90%以上,含水量12%以内,3.3 原种,由原原种繁殖的第一代种子,遗传性状与原原种相同,产量等主要性状仅次于原原种。纯度99.8%,以上,净度99%以上,发芽率90%以上,含水量13%以内,3.4 良种,由原种繁殖用于大田生产的种子,遗传性状与原种相同,产量和其它主要性状仅次于原种。纯度,98%以上,净度99%以上,发芽率85%以上,含水量13%以内,3.5 空间隔离法,在生产种子的田块四周50m 距离范围内,不应种植其它谷子品种,3.6 株行循环法,对育种家种子经过单株和株行选择后,在每个中选株行中留出部分植株种子作下一年株行繁殖材料,其余大部分种子混系繁殖制种,DB6106/T 218-2024,2,4 生产基地环境条件,4.1 环境条件,海拔700m~1500 m,生产区域无工业污染,符合HJ 332 规定。大气环境质量符合GB 3095 要求,4.2 土壤条件,选择3 年以上未种过谷子的壤土、砂壤质土。土壤有机质含量≥10.0 g/kg、全氮≥0.6 g/㎏、有效,磷≥23mg/kg、速效钾≥150 mg/kg、pH 值7.5~8.5。茬口以豆类和马铃薯为宜。生产地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 15618 的要求,5 种子生产,5.1 育种家种子生产,育种家种子的生产在育种家种子圃进行,5.1.1 种子来源,由单株繁殖而来,每品种至少种植20 个株系,5.1.2 种植方式,行长4 m~5 m,5~8 行区,适当稀植,一般按大田栽培密度的70%种植。每隔1 个株系空1 行,做为观察道,四周设置3 m~5 m 同品种育种家种子隔离带,5.2 原种生产,5.2.1 种子来源,由育种家种子直接繁殖而来,一般由育种者直接生产,5.2.2 种植方式,繁种田实行条播,适当稀植,一般按大田栽培密度的70%种植。单行单株留苗,行长5 m~6 m,周,围进行严格隔离,5.3 原种生产,5.3.1 种子来源,由原原种繁殖的第一代种子,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由种子经营企业或特约基地繁殖,5.3.2 种植方式,繁种田适当稀植,一般按大田栽培密度的80%种植。周围进行严格隔离,5.4 良种生产,5.4.1 种子来源,由原种繁殖的第一代种子,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由专用基地繁殖,5.4.2 种植方式,繁种田适当稀植,一般按大田栽培密度的90%种植。繁种基地要严格做到空间隔离,6 种子处理,播前10 d 左右晒种2 d~3 d,精选的种子先用0.1%~0.2%的50%辛硫磷乳油或35%呋喃丹胶悬,剂闷种3 h~4 h,再用35%甲霜灵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或包衣,7 ……
……